Copyright©Beihang University.
主办、维护: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
地址: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7号 邮编:100083

《中国科学报》:灵悟创造中的艺术本质和精神价值

发布者:[本站编辑]  来源:[本站]


      《中国科学报》2014年10月23日(铁铮)报道:灵悟创造中的艺术本质和精神价值
      我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部长蔡劲松住在一个小区。两人同在大学宣传岗位上工作多年,相互都熟悉得很。国庆节前一天,他递给我一本自己编辑的《融合·建构》画册,让我提前领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的风采,也引发了我许多遐想。
      蔡劲松除了任学校宣传部长职务外,还是业内有名的艺术家。他创建了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并任执行院长,为以上天的高科技著称的北航校园增添了许多文化色彩。他的艺术天赋、创作激情、特立独行、累累硕果,常常在圈子里成为议论的热点。
      此前,他任馆长的艺术馆已经举办了四届邀请展,每两年一届。展出期间,人头攒动,堪称学校最大的艺术盛事。无论是“灵感·空间”“激情·超越”,还是“意象·特质”“文脉·气韵”,都在校内外引起了轰动,当然也吸引了我这个外行。无论是艺术家个体,还是展览呈现的整体风貌,都在校园记忆和时间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。
    将这届展览命名为“融合·构建”,蔡劲松显然是进行了一番研究的,一挥而就的《序》更像一篇阐述“艺术性”的论文。在他看来,艺术创作中的文化场域构建十分重要。它看不见但可感知,摸不着却可扩散,无定式却影响深、范围广。它是一个动态的、历史的积淀过程。在文化的变迁中,文化体系会产生系统性振荡。他希望通过一次又一次大型展览,让师生们、让更多的人都看到这种变迁和振荡。
      在艺术性逐渐被泛化的背景下,本来就不循规蹈矩的劲松依然坚持己见。他认为,过分强调艺术性的“美好”和“完美”,使得许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,脱离艺术本体的场域,脱离内在的真,片面追求一般性的审美,从而陷入了创作的沼泽。学术界通常以循环方式自我论证,认为“艺术性”就是使艺术成为艺术的特性。对此,他不以为然。他强调,关注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对艺术的本体性认知、独立性探索和文化性映射上来。他笑曰:“其中的部分答案,就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间。”

      通过这次展览,他力图倡导跨空间、跨文化、跨学科、跨领域的文化思维模式和艺术创作姿态,在跨越中实现艺术观念与创作实践的融合,实现艺术家个体的多维智识积累、艺术品格与价值取向的融合。他告诉我,艺术性的建构,只能通过作品本身来呈现,也必然涉及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对物理空间、社会空间、艺术空间等本质与规律的不懈思考,承载着他们直面传统和时代挑战时的文化自觉与自信。
      从画册中我欣赏到了72位艺术家的128件作品。这些作品囊括了水墨、油画、雕塑、综合材料和影像等类别。用蔡劲松的话来评价则是:“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们正视和把握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命题。他们以融合和构建的姿态及开放性的眼光,将艺术性引入艺术创作的幻象世界,创造了生命的精神与文化感受,造就了诸多具有审美意蕴和人文品格的价值经验。”
      受邀的艺术家大多具有学院背景和学术积淀。他们欣然提供了自己或一脉相承或风格迥异的艺术佳作。这些作品中不仅深入反映了艺术与社会、文化、生态、心灵等议题的关系,还通过对创作理念和要素的流变、梳理、整合,共同营造了一片充满生命哲思、情感升华、文化肌理和技术创新的本真艺术语境。
      我不懂艺术。或许正是这个原因,我对这本画册爱不释手。虽然没有署名,但我知道淡蓝的、简洁的、极富装饰效果又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封面,肯定是蔡劲松自己设计的。为自己的作品穿上一件最合适的衣裳,这已经是他一贯的风格。
      一遍遍拜读画册中一件件精品,如同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。这些作品,或古典或现代,或直白或含蓄,或传统或创新,或具体或抽象。其共同特点是,不但能够让人眼前一亮,更能让人凝目深思。这是不是艺术的力量?
    按照姓氏笔画,蔡劲松自己的两幅山水画排在121页和122页。一幅《望秋》,一则《山水寓言》,正好契合我的心境,令人身临其境,心弛神往。当我们总是发出“时间都去哪儿了”的疑问时,他不是在创作,就是在准备创作的路上。
      此次展览在北航的两个校区展出,将持续到11月29日。如果可能,我一定会去现场看看。大学原本就是引领文化的重镇。可以期待,这个具有学术性、独创性、体现当代艺术发展趋向的大型艺术展览,定会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风向标。展览和蔡劲松本人的作品以及作品后的故事,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。(作者系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、北京林业大学教授)

    编辑:贾爱平